虽然已经年过八十■★■◆◆■,但跟青年技工们聊起本职,何院士满脸开心。“我年纪这么大了★★■◆,可一谈起建筑◆★★◆◆,就跟你们年轻人没什么区别,整个人都很兴奋。★★■”
何镜堂常说“我的建筑生涯是从45岁开始的★◆”。也因为如此★★,他经常用来鼓励年轻人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努力,永远不迟。
在他眼中★◆◆◆★■,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我已经是老人了■★■◆,但现在还在不断的学习,加深对建筑的理解。★★★■”
除了理想★◆◆■,◆★■◆◆★“热爱”也是他反复提及的一个关键词。他经常告诉自己的学生,建筑师要在不断探索中追求匠心,享受过程。“对你从事的工作一定要热爱,这个非常重要★◆◆■◆◆。”
★■◆“要具备怎样的匠人精神?第一要把它作为理想,要立大志。◆◆”何院士勉励青年技工们,能力大小水平高低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方向,“要跟我们国家、跟我们民族、跟我们社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数十年的建筑生涯,陪伴着何院士的不仅仅是这一砖一瓦■◆◆◆★★,更心系着国家的发展。他用建筑记录时代,而每一次的“记录★■◆★”背后都流淌着工匠精神。
何镜堂院士工作室位于华南理工大学住宅区的一处小庭院,宁静而悠然。此前这里曾是年久失修的废墟,如今却绿树成荫■★,景观错落有致,就在去年还斩获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他强调★◆★,建筑设计要结合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其中最高层次是文化。“影响一个建筑好坏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建筑的灵魂■■★■◆■,所以要传承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要有文化自信。◆★■”
在收到来自广东青年技工们亲手制作的礼物后,何镜堂院士表示,工匠精神也是永不停歇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种奋斗不止、永不停歇、不断创新的精神★■◆■◆。大家要自力更生,要技术创新,要一生坚持★★◆■★,追求卓越。 ★■★■◆”
“当时有一个项目叫深圳科学馆,要招标竞赛。我第一反应是机会来了,我跟夫人两个人用了20天■◆■◆,白天黑夜地去做这个事情。”
带领青年技工们参观时■■★★,当时的设计场景又在何院士的讲述中慢慢浮现出来◆◆。“任何一个建筑,看起来是我设计的◆◆★★■,其实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
已经82岁的这位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依然身姿挺拔、精神矍铄◆★◆◆■。在回答什么是“工匠精神”时,他给出了八个字——“理想、热爱、专业◆■★★、创新”★★★■。
望着眼前一张张青涩的面孔,何院士继续讲到◆■,“一个人能力有大有小★■,但一定要有专业精神。”
在他看来,高品质的设计作品需要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广东技工是支撑广东制造、广东创造的重要基础,“希望大家继续努力◆◆★■■■,继承和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近年来■■,广东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需要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出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技能人才★◆■,走出一条富有广东特色、产教融合的职业技能发展之路。
央广网广州9月19日消息(记者 张胜强 见习记者 夏燕)■★“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一定要有专业精神◆★★。”18日,面对来访的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以及广东省技工院校的师生代表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这样说道。
据他回忆,45岁才从北京回到广州,重新起步。“45岁,正常情况下再过15年就退休了,我就想怎么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从9月中下旬开始,广东省人社厅联合主流媒体开展■◆“点亮技能之光”系列活动,组织广东优秀青年技工代表,走近知名院士、走近中国优秀制造业企业家、走近大国工匠,亲身感受广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培养★■◆。
“这是最典型的广州★■‘老城市 新活力■★★★■’”,面对到访的90后、00后青年技工们◆★◆■★,“80后◆★◆”何镜堂开玩笑地说。
对外界来说◆■,何镜堂院士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建筑师。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从钱学森图书馆,到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其代表作遍布祖国大江南北。